文/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潘玮倩
多年以前,一位德国人用镜头定格下1938年日军轰炸广州的惨烈场景。这组从未公开、尘封于异国地下室的照片,87年后,被拍摄者的后人——德国年轻艺术家奥斯卡·莱贝克(Oscar Lebeck)意外发现。
曾沦为废墟的骑楼街巷,今日再度繁花似锦;珠江之水亦归深阔平和。2025年7月,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,奥斯卡带着这本承载父子情缘、收录365张罕见照片的相册《Canton in Trümmern》(《废墟中的广州》),应中山大学之邀,不远万里抵穗,并将其郑重捐赠给该校博物馆(校史馆)。它将成为中大校史馆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特展的核心展品。
“这组照片十分珍贵,提醒我们铭记历史、珍视和平。”7月4日捐赠仪式上,中山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、哲学系主任张伟教授强调。他同时表示,相册回归凝聚了多方努力。
一周后,在中山大学锡昌堂,已在广州完成部分历史地点寻访的奥斯卡,在接受羊城晚报专访时表示:“照片诞生多年后,通过对其拍摄地点的现实寻找,我开启了一场‘特殊的看见’——看见战争与和平,看见时间的力量,更看见了这座英雄城市的今昔。”
展开剩余82%尘封于地下室的广州1938
“第一次在地下室发现它们时,我无比震惊。战争场面触目惊心。”锡昌堂内,窗外绿树成荫,奥斯卡忆起初见照片时的感受。
桌上摊开着相册扫描件:入侵的日本军车、流离失所的本地孩童、满目疮痍的广州街道……
“父亲去世后第十年,我整理遗物时发现了它们。父亲此前从未提及,母亲也不知情,我想这应是他从其他地方收藏来的。”奥斯卡的父亲罗伯特·莱贝克(Robert Lebeck, 1929-2014),是德国著名新闻摄影记者,以报道刚果独立运动闻名。
记者注意到,相册封面贴着一张粉红便条,上面用德文写着:“日本对广州的轰炸。1938年10月22-26日。部分是某德国领馆人员所拍。Otto医生?”奥斯卡解释:“便条应为我父亲所贴,是他对内容、时间和拍摄者的推测。”
其中一张照片,旁注为“首批日本人到达沙面前面(1938年10月22日)”——距历史记载的广州陷落日(1938年10月21日),仅隔一天。(1938年10月12日,日军登陆大亚湾,入侵华南,10月21日,广州陷落。)
照片由谁拍摄?拍摄具体地点在哪?这些问题萦绕奥斯卡心头。
“目睹照片中的悲惨景象,震惊之余,我强烈想要查明它们的来源和故事。”网络搜索未果后,一次,奥斯卡在学校食堂向中国同学陈超提及此事。陈超随即联系了昔日的室友——如今在中山大学哲学系从事博士后工作的吴嘉豪。
跨越重洋的多方求证
“2023年11月,奥斯卡通过陈超联系到我。”锡昌堂内,担任翻译的吴嘉豪博士向记者介绍,“我立刻帮奥斯卡联系到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钟剑峰副研究员。钟老师凭借对广州地方史的深厚了解,协助辨认出照片中的许多场景。”他解释,“不少德文标注的街道名是根据当时广州本地发音拼写,奥斯卡难以释读,钟老师帮助解决了不少难题。”
经过近一年的跨洋沟通和协作,照片的历史背景逐渐清晰。吴嘉豪补充道:“为确证照片年代,奥斯卡还委托德国拍卖行Bassenge开具了一份鉴定证明,证明照片来自20世纪30年代。”
当所有证据都指向1938年的广州,这位正在柏林艺术大学攻读硕士的德国青年,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:“我要把它们送回广州。”
一位德国青年的万里护送
“我要把它送回广州,为它找到一个能向公众展出的博物馆,让更多人看到这段历史真相。”2024年底,随着照片细节的确认,奥斯卡开始寻找合适的捐赠机构。
机会出现在2025年。
“今年5月,我的学生吴嘉豪博士向我提及此事。”捐赠仪式上,张伟回顾道,“我立即意识到这批照片的珍贵价值,尤其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意义更显重大。我们迅速向奥斯卡先生发出邀请,希望相册能由中山大学珍藏,并得到了他的积极响应”。
不远万里,奥斯卡于今年7月初飞抵广州。尘封80余载的相册,终于回到了它所记录的城市。而接收方中山大学,正是当年华南抗战的重要阵地,其博物馆(校史馆)中详细记载和展示了那段烽火岁月。
“奥斯卡不惮繁难,虽历经曲折而仍矢志将相册捐赠给广州公立机构的高谊厚意,增添了相册的价值。”中山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、博物馆(校史馆)馆长吴重庆教授,在7月4日于博物馆举办的捐赠仪式现场中如是表示。
他同时透露,为铭记历史,弘扬中山大学师生在抗战中的抗争精神,博物馆(校史馆)将举办抗战胜利80周年特展。《Canton in Trümmern》相册将是其中的重磅展品。“我们将深入研究这些照片,向公众讲述背后的故事,以此铭记历史,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。”
捐赠仪式一周后,奥斯卡在锡昌堂再次受访。此时窗外细雨宁静。过去几天,他已在中大团队及相关人员的陪同下,实地走访了照片中的多处地点。
“我进行了一场特殊的看见。”这位柏林艺术大学的语境艺术研究生说。
废墟与重生:一场特殊的“看见”
细雨之中,奥斯卡与团队,多次穿行于广州的街巷。“照片上,这些历史地点之间的空间距离,比我想象中近得多。”奥斯卡告诉记者。
过去数日,这场追寻历史的“定位”覆盖了多个关键坐标:在原德华银行顶楼,寻找日空军轰炸广州城的拍摄者视角;在滨江西路,凭借对岸的南方大厦和爱群大厦的独特造型,锁定了当年珠江边遭受劫难的场景;在黄沙火车站旧址,对应出当年废墟的痕迹;而在一德路圣心大教堂,石室雕花门柱成为辨认悲惨旧景的坐标——奥斯卡与团队摄影师凭借专业直觉,发现了这一关键细节。
悲惨已成旧景,前景光明灿烂。奥斯卡向记者展示了他在圣心大教堂同一视角拍下的最新照片,骑楼街里如今满溢人间烟火,红色的招牌、绿色的椰青、闲坐的羊城居民,是安乐的世间生活。
“我实践了一场特殊的‘看见’。”奥斯卡阐释道,“我的专业是‘语境中的艺术’。这次旅程不仅是记录地点,更是与历史现场互动,对我‘看见’的过去作出回应。将历史影像与今日景象并置,能在艺术中创造一种新的记忆形式,让我们以新的目光审视这些地方,获得新的理解。”采访中,他在展示记录着废墟的历史照片时,也同时分享了他自己镜头下今日的广州——那些曾经伤痕累累的地方,如今生机勃勃。
“而更重要的是,它让我真正‘看见’了一段被忽视的历史。”他坦承,“在欧洲,许多德国人,包括我自己从前,对日本在亚洲、在中国的侵略行径,了解得确实不多。这些照片、这段追寻,给我带来了极大震撼和影响。”
从德国到中国,他用脚步丈量地理距离;从1938年到2025年,他用镜头穿越时光隔阂。而让相册的内容通过展览和研究,向公众传递历史真相与和平的珍贵,则是他的深切愿望。
“我们珍惜眼前这美好生活。这些天,我喜欢上了这座包容、充满活力、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——广州。”他微笑着说,“同时,我也由衷敬佩中山大学,由衷感激中山大学哲学系和博物馆,他们的工作使得这次捐赠顺利完成。”
如今,这部由德国人拍摄、德国人保存、德国人送回的《废墟中的广州》相册,安然存放于中山大学博物馆(校史馆)内。它不再仅仅是365张定格惨痛瞬间的底片,更成为跨越时空的信使——诉说战争的残酷,见证城市的重生,也链接国际友好人士对历史真相的追寻,记录中国学人对民族记忆的守护。
当特展启幕,这场穿透岁月尘埃的“特殊看见”,必将让和平的光芒照亮更多心灵。
发布于:广东省启天配资-场内股票配资-专业炒股配资门户-石家庄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